....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11/3/5 1:03:00
把心理治疗看作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阿德勒疗法注重理解来访者,把心理治疗看作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点。
  1.培养社会兴趣,帮助个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减少自卑感,认识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3.改变生活方式,即改变对生活的认识和改变生活目标。
  4.改变那些使适应不良行为“合法”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价值观点。

阿德勒人格理论和治疗系统是由阿德勒创建的。

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和童年的身体疾病对其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弗洛伊德共事八至十年后,因在性本能理论方面的明显分歧,阿德勒与其分道扬镳。之后,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另创学派———个体心理学。之后,阿德勒陆续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集体和家庭治疗,将这一学派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937年阿德勒逝世后,鲁道夫·德克兹将阿德勒心理学传播到了美国,并将阿德勒理论原理应用于教育、个体和团体治疗以及家庭咨询。
  一、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理论
  阿德勒人格理论假设:人是有责任心、创造力、统一的社会的人,其行为是有目的,并指向目标的。在承认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有很强作用的同时,阿德勒也认为自我设置的目标能够说明个体行为存在的最大差异。个体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其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独特性。强烈的自卑感和社会兴趣的减少,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个体功能发挥失常。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的个体就会变得“沮丧”,下面是他的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2.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指向目标的。
  3.人格是按照统一的、自我一致的方式构建的。
  4.行为发生于社会情景,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5.行为的评价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6.个体行为要根据特殊率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阿德勒看来,精神疾病是“沮丧”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与咨询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治疗首先要在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形成积极的关系,治疗过程中既要分析来访者身上各种错误,扭曲或者夸张的目标,还要帮助来访者分析其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二、阿德勒疗法在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阿德勒疗法注重理解来访者,把心理治疗看作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点。
  1.培养社会兴趣,帮助个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减少自卑感,认识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3.改变生活方式,即改变对生活的认识和改变生活目标。
  4.改变那些使适应不良行为“合法”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价值观点。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达到的目标,达到这些目标就可以得到上面列出的治疗结果。
  阶段一:建立合作的咨询关系
  阿德勒疗法认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在于咨询师进入来访者主观世界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具有并能显示共情。在阿德勒看来,共情是通过“我们必须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和倾听问题”。因此,在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经历的时候,咨询师要采取共情式倾听,同时,要相信来访者有改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必须相信自己、来访者和咨询过程,对咨询取得效果充满期待,通过关心、尊重等表达对来访者的爱。例如,有两位初三的学生,在班上成绩很差,平时经常不上课出来买东西吃,老师、同学们都用鄙视的目光看她们。当咨询师非常仔细、认真、耐心地倾听她们的诉说,无条件地接纳她们时,她们表示:“我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也有尊严,我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她们觉得咨询师能理解她们,尊重她们,并对咨询师表示出信任,愿把她们的心里话告诉咨询师。
  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目标上的一致是建立咨询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咨询师应与来访者公开讨论咨询目标,并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咨询目标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那咨询就不可能开始,或者会因为方向不一致而遭到失败。
  通过关注来访者的长处,使用鼓励等方法可以建立更为积极的咨询关系,因此,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的兴趣、成功、可贵之处进行分析。上述案例中的两位来访者,她们在叙述过程中提到同年级的一位男生得了脑癌,她们把平时省下的几百元零用钱全部捐给了他,还动员家长们想办法为他找当地最优秀的脑外科医生,经常去看望、安慰他,等等。咨询师对此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及时地鼓励和肯定她们。
  良好的关系是促使改变的载体。充满关心,又有技巧的咨询师可为来访者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
  阶段二:分析与评价———揭示构成并反映来访者生活方式的信念、目标和行为
  实际上,这个阶段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开始了。即使阶段一的主要目的好像是在建立关系,咨询师也总是在观察能够反映来访者基本信念、价值和目标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阶段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对生活方式的了解可从两个方面着手:(1)早期生活环境,即儿童在家庭、同伴、学校中的地位;(2)早期重要经历,这种经历常指儿童记事(六七岁)前的某些事件。从中可以发现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这有利于理解其以后形成的错误观点,能够揭示出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问题的分析要以进入来访者内心的方式进行,咨询要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你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你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你不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谁是你的朋友?你是怎样看你的朋友的?在评价青少年和成人时,可以使用“儿童早期记忆法”这种投射性技术。儿童早期记忆的理论基础是选择性假设,爱德华兹认为,“人们学习和记忆与现存参照系相一致的经验的效果要好于学习和记忆与现存参照系相冲突的经验”。因此,个体会有选择地回忆儿童早期与其生活方式一致的内容。如果咨询师能够了解儿童早期记忆的含义,那就能揭示来访者生活的“真相”。儿童早期记忆是对个体六七岁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
  例如,一位人际关系紧张,对人始终防备,不信任,经常会用言语攻击他人,敏感、多疑、易记仇的老人,他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对人的看法与态度。
  五岁那年,父亲死了,留下我和老实的母亲还有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母亲生了重病,请大夫看了,没能治好,又没钱再请大夫。有个看方的(类似巫师)说是我伯父家长的一棵半大的树妨着了,如果把树移走,我的母亲就会没事了。我去求伯父把树搬走,他不肯,怎么求都没用。没有办法,我就和弟弟在夜里偷偷地把树移走。我们人小,树又大,好不容易才把树搬走了。第二天早上,伯父发现我们把树偷着移走了,带着他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们过来威胁说,要是我们再敢动他家的树,他们就把我们都砸死……看着又搬回原处的树,我和弟弟没有任何办法,守着生病的母亲只是哭……幸好,母亲的病终于好了……
  而一位弱女子在遭遇到有人陷害,诸多证据、因素都不利的情况下,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的方法渡过难关。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始终有着“困难最终能解决”的信心和勇气。别人都感到奇怪:一个弱不禁风、安安静静的人,虽然也痛苦,焦虑不安,却怎能抵抗住如此的压力,不肯轻易放弃、妥协?下面是她进行的回忆,反映出她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的态度。
  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大概七岁,农村的孩子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拼音,到老师快教完拼音时,我前面所学的拼音还一个都没记住。当时懵懵懂懂的,不记得有什么难过。后来,我父亲发现我的拼音一个都没学会,他也没读过书,没法教我,周围也没有人懂拼音,好不容易才找来一个重读一年级的女孩子帮我。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一边哭,一边跟着那女孩读拼音……我的拼音就是这样在一个下午学会的。渡过最初的难关之后,我的学习就比较好了。
  她的早年经历让她对未来的预期很积极,觉得通过行动,通过努力,遇到的困难最终会解决。对她来说,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是非常重要的。
  阶段三:通过解释产生顿悟
  按照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顿悟是指对所发生事情的理解,这种理解能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访者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所要达到的目的的理解,一是对自身行为和错误认识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
  许多构成生活方式的信念、假设和目的是无意识的,因此很难意识到。在阶段三,咨询师的作用就是要增加来访者对自我意识的程度,将自我内隐的方面变成外显的,使之能够得到合理的检验。咨询师可以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法,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来访者形成对自己行为目的的假设。
  例如,咨询师向一位严重偏科,极度憎恨现行教育制度,行为偏激又情绪化的来访者提问道:“你不喜欢理科,为什么又会为理科学不好这么痛苦呢?”
  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并不把理科当回事,反正我将来学文,但是成绩考不好,我却无法释然,真是没有道理。而且,我现在的文科成绩也不像初中时那样突出了,好像也遇到了问题。我真害怕,怕极了,天天晚上做恶梦,梦见厉鬼索命。”
  咨询师再问:“哦,想象一下,如果考不好,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她答:“考不好(认真思考了片刻),我的父母会很没面子,别人会笑他们,尤其是我妈妈。”
  原来她认为她学习成绩好,能让父母自豪,面上有光,父母就会在乎她、重视她,即使离了婚,父母也不会离她而去。
  最经常用来促进顿悟的方法是解释。阿德勒学派的解释并不关注原因,也不关注来访者曾经是什么样子,而是关注目的,关注来访者现在是什么样子,是用什么方法成为这个样子的。此外,解释还要探讨与特定目的以及来访者行为方式相联的后果(包括好与不好两方面)。阿德勒学派把心理解释看作是“暂时性的假设”,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有一种预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愿意听我讲一讲吗?其原因可能是你试图使他人喜欢你,赞同吗?”
  在另一个案例中,咨询师这样和来访者解释她总是牺牲自己利益,没有原则地对别人好,一旦别人回报了她的善意,她就会觉得难过、不舒服。“我有一种感觉,你这样做,是想让别人重视你、在乎你,只要能让别人喜欢你,你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觉得呢?”她认真思考后承认是这么回事。她说从小她的父母工作就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就是有时间,也是他们俩单独待在卧室里,她一个人被关在客厅。她很想有机会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宠爱。所以,她一直很努力,想各方面都很优秀,什么都比别人好,她觉得那样父母就会重视她、喜欢她了。她非常害怕一个人独自地待着。这是一个从小得到的关注太少的孩子。
  阶段四:重新定向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一起努力用新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来替代原有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使来访者积极投入到改变中去。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把击败自我的知觉(“生活是不公平的”),错误的价值观(“总想做第一”),夸大的目标(“我必须使每个人高兴”),认知扭曲(“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无效的行为模式(过度控制,过分对立)等作为改变的目标。
  在重新定向阶段,必须重新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已经达成一致的咨询目标进行分析。许多来访者都坚持认为,生活环境以及其他人应该发生改变来使他们高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一定要改变来访者看待生活、他人及自己的看法,只有改变了对生活和他人及自己的看法,来访者才可能学习如何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和发展社会兴趣。
  咨询师可以用一种“好像”的咨询策略来帮助来访者将认识转变为行动。其操作过程可分三步:一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列出需要来访者表现的行为;二是让来访者在咨询室中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出他很棒、很自信等行为;三是让来访者确定两三个现实生活情景,他可以在这些情景中表现出这些新的行为。
  例如,一位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来访者,有着其同龄人所特有的自我中心的倾向,与领导、同事关系非常紧张,出现了回避与人交往、频繁变动工作单位等现象。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他也想加以改善,但又担心别人对他持有成见,不敢付之于行动。咨询师首先肯定了他在自身痛苦的情况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职业素质,同时建议他在路上遇到领导时主动打招呼,暂时不要考虑领导态度。在他能做到这一点之后,进一步鼓励他为了工作中的事宜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在小心翼翼地恢复与人正常交往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发现并不是人人都和他过不去,别人总是会欺负他,世界还是公平的。他也因此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地待人处世。
  这一阶段,鼓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咨询师应抓住各种机会对来访者进行鼓励。当来访者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有希望,感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他们就获得了勇气。在获得初步的成功之后,来访者会开始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一旦合理的行为模式开始形成,它的反馈信息就可以使来访者相信自己,进而确立满意的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会有勇气去冒险和改变现在的生活。
  四、评价
  阿德勒疗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整合性。在理论上,该疗法结合了认知主义、心理动力学和系统观点,强调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强调来访者的力量和资源以及一种乐观的、未来的取向。在咨询中,则根据来访者不同的背景与生活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咨询师关注的是来访者自己最大的兴趣在哪里,而不是将来访者放进某个固定的理论模式中去咨询。阿德勒技术使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合作具有大量的自由空间。因此,它在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咨询,家长教育、婚姻和家庭治疗以及团体咨询中都有杰出的贡献。
  阿德勒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对其他咨询流派的影响。他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被其他心理学派所采用,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个体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以及治疗的后现代主义流派。这些疗法都是建立在个体是有目的的、自我决定的和追求成长的基础之上。
  当然,阿德勒疗法也它的局限性。阿德勒将教学和实践摆在了建构完整系统的理论之前,所以他的书面形式的东西比较难找,很多人认为他的理论太过简单和松散。


 

posted @ 2011/3/5 1:03:00 myfreemail.lee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